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博爱北路挖掘出60多个“老字号”

【字体:↑大 ↓小

 

南国都市报1月9日讯(记者纪燕玲 实习生刘少珠)在整个骑楼老街的修复施工中,“老字号”挖掘和保护是重点之一。因其见证了海口从小城镇发展成为繁华都市的历史过程。记者从骑楼老街开街仪式获悉,自2014年7月博爱北路“老字号”挖掘工作开始至今,已陆续挖掘出60多个“老字号”,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老字号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博爱北水巷口露出美丽真容
  海口骑楼老街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随着海口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华侨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骑楼老街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在华侨置业的过程中,一家家商铺建在了道路两旁,楼下一层作为铺面,楼上作为仓库或者住房。
  目前,已陆续挖掘出60多个老字号,“正兴选铺”、“德兴布厂”、“会文书局”等老字号重见天日。早在中山路修复时,“老字号”的挖掘就受到广泛关注,复原了“大亚酒店”、“泰昌隆”等80多个知名老商号。连同新近整治完工的“老字号”,目前骑楼街区的“老字号”近150家。有关部门也加紧对老字号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记者今日在现场看到,博爱北和水巷口的骑楼露出了美丽真容,“善利隆”“正丰号”等老字号也一一精彩呈现。杂货、布匹、医药、书局等商业门类齐全,展示出老海口的繁华风貌。
  博爱路、水巷口、中山路
  可买到所有生活必需品
  史料记载,海口形成于宋元时期,明朝筑城,清咸丰年间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海口城内发生大火,损失严重。灾后有识之士通过海口商会发动商界资助拆街扩路,先将城内街扩大为11.5米,铺上水泥路面,改名博爱路,全长800米。
  现年79岁的冯仁鸿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据冯仁鸿回忆,以前的博爱路是海口港的货物运输大路,人员往来的要道。当地居民、内陆商人、海外华侨纷纷沿街做生意,这里逐渐变成海口最繁华的商贸街。“当时在博爱北路的精华公司是海口出名的商场,里面除内陆货、本地商品外,还可以买到洋货。”
  “在博爱路、水巷口、中山路可以买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还有五金、化工品,可以说应有尽有。”88岁高龄的许鸿荣回忆,以前这里店铺五花八门,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茶楼,“有四大茶楼:琼南茶楼、富南茶楼、长安茶楼、奇真茶楼,还有中和西菜馆、国际餐厅、中和戏院,非常热闹。”许鸿荣说,当年他在私人餐厅打工,见证了老街当年的繁华。
  据了解,老字号“广德堂”位于博爱北路45号,其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海口历史较久、亦是比较著名的一家中药店。它是由广州“陈信义药材行”的股东集资,来海口买地建店开设的。广德堂设有零售部、批发部,楼上设有医堂,聘名中医坐诊。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广德堂药材商店”。
  打造一个立体的文化展示空间
  字匾修复工匠于长友介绍,修复老字号时,先要把字体活动的部分移除下来,然后标记,以免搞混,“基本上就在原址上完成,当时就要复原好。”在“丽安”铺面前,于师傅介绍,“这个牌匾大约是在上世纪30年代塑在墙上的,当时采用的材料是海灰,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会形成一圈圈的年轮文,很有特点。
  海口市骑楼办副主任、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华说,将“老字号”中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等元素凸显出来是海口骑楼老街修复工作的核心思路。“有太多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值得去挖掘。”她说,要通过书籍、影像、小舞台等形式打造一个立体的文化展示空间,让老街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重厚度。
  海口骑楼老街作为海口城市的发源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补给站,是海口城市的文脉所在。赵爱华透露,海口市骑楼办正在与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口南洋骑楼老街研究会一起,筹建海口骑楼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